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數學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數學心理學是以數學的語言解釋心理學;擴展之後則是將心理學與數學兩概念的功能交換應用,用數學語言來解釋心理學知識,於是也可稱之為「心理數學」(Psychological Mathematics)。
  數學心理學始於一八六○年,費希納(G.T. Fechner, 1801~1887)出版了其〔心物學元素〕(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此後測驗理論與因素分析法出現,至塞斯通(L.L. Thurstone, 1887~1955)於一九二七年發表其〔比較判斷法則〕(A 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用判斷比較兩個刺激的等級,並對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處理方法。二次世界大戰後電腦大量的用於資料處理,一九五○年後盛行於美國,並出版〔數學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數學心理學目前所包括的為測驗理論、統計、學習理論和社會交互作用等方面。
  在測驗理論中,施予若干受試者(人)以測驗,將測驗結果變為數量,用以代表受測驗者,主要的有幾種轉換的可能,即:
  1. 如數量表示受試者的測驗數量接近或等於一個連續,則每個數量在分配中可占一位置,即人的位置,將人置入一常態分配中。
  2. 如果測驗數量成整齊的次第,每一次第有集中現象,將所有次第由低而高排列,則成為一等級分配。
  3. 如果將測驗數量兩兩比較,可以發現三種情形,即「大於」(符號為x > y)、「小於」(如x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數學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