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革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e Revolution, Kulturrevolution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革命是指對現行文化有所變革的行動;部分馬克斯主義者主張,除了從事政治、社會革命外,還應進行文化革命,以徹底改造人民的意識。當代鼓吹文化革命理論的主要是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最大規模的文化革命行動是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
  馬庫色基本上認為現行文化是由許多錯誤或偏差的意識形成的,為避免現行文化對人類繼續禁錮,或阻礙精神的提升,要對文化時時加以批判和翻新。對這種文化翻新,馬庫色特別寄望於藝術活動;他認為藝術同時具有破舊與立新的作用。藝術是人類最高精神活動,現實認識與理想憧憬、感性與理性的結合。藝術家自出機杼,摒棄現實的次序,以新的章法重新布置形象,在作品中建立一自足而有序的藝術世界,開啟新的視野。摒棄現實秩序是藝術的否定性、顛覆性;重建一有序世界開啟新視野是藝術的積極作用。否定性的破除舊有的,和積極性的立新,正顯現藝術的革命意義。藝術家以想像力所凝集成的作品,可以激發大眾的想像力,超越現實,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達到精神更新,進而造成整個文化的革新。
  馬庫色的文化革命主張寄望於藝術的革命性功能,以達成意識、視野、文化的更新。這樣的革命屬於一種精神內在面的變革,而非直接對現有文化加以攻擊和破壞。當代以大規模破壞行動出現的文革,是一九六六年發生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以狂飆、巨浪式的態勢席捲整個中國,對傳統的文化遺緒施以徹底的毀滅,對傳統的觀念、習俗、思想完全否定,並以威迫的方式強使人民放棄傳統,接受共產主義。企圖造就一全新的文化,徹底改造民族性。此一革命的發生要追溯至本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而其動力則溯及中華民族自十九世紀以來,受帝國主義侵略與戰亂苦難所累積的民族屈辱感,激化成為渴望一舉更新文化,並解除外力壓迫的集體欲求。在此動力下,乃有文革運動的產生。文化大革命是唯一曾做到近乎全民族動員的文化改造運動,故而仍有大量的後繼工作等待進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革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