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蕭錚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是我國現存早期紙寫本實物。前後共發現3卷。甲本卷是於1924年在新疆部善出土,〔三國志.吳書〕殘卷起自〔吳書.虞翻傳〕「權于是人怒」句「怒」字。終於〔張溫傳〕「臣自(入)遠境」句「境」字。中有殘缺,共80行,存有1,090餘字。乙本兩個殘卷,是於1965年1月10日在新疆吐魯番芙沙古城附近的一座出佛塔遺址中出土。一卷為〔吳書.孫權傳〕殘卷,存40行,共570餘字,中有殘缺,存建安25年的後半和黃武元年前2/3左右的內容。另一卷為〔魏書.臧洪傳〕殘卷,存21行,存字近600。起自「不蒙觀過之貸」句「貸」字,終於「感婚姻」3字。後兩卷現藏新疆博物館,此3卷分別為3位書手所書,均為隸書體,行款恭正。據判定,就字跡看來,乙寫本當比甲寫本較早,乙種本可能是西晉抄本,甲種本是東晉抄本。由於西晉、東晉兩代只有150年歷史,因而兩種抄本時間不曾相距太長。我國在西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代發明了紙,但早期西漢古紙質地粗劣,不便於書寫文字。東漢後,造紙技術經蔡倫等改進,人們才開始用紙來書寫文字,東漢至西晉是紙、竹、帛同時書寫材料時期,東晉後紙取代竹、帛成為主要書寫載體。由於年代久遠,晉以前的手抄紙書至今未見到,晉代的紙書本除有零星佛經殘頁或手寫公文外,晉抄〔三國志〕為目前所見最早的紙寫書籍,對研究書籍發展史、造紙史以及校勘〔三國志〕等,均有特殊的地位,被視為罕見的珍貴文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