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化的他人(概括化他人) - 教育百科
類 | |
化 | |
的 | |
他 | |
人 | |
( | |
概 | |
括 | |
化 | |
他 | |
人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eneralized Other |
作者: | 高強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米德(G.H. Mead, 1863~1931)認為每一個人的自我是由社會經驗之中逐漸發展而成的。自我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個人的自我由特定他人或團體對自己的特殊態度所形成,譬如兒童從父母的期望、眼神或言語,想像自己即是父母所期望或描述的自我;此一時期的父母或特定的他人、團體等,均是個人成長歷程中的參照團體。自我發展的第二階段,個人的自我不僅是由父母、其他特定他人或團體的期望或態度所形成,而且是由個人所綜合歸納的周遭社會的共同價值、信念與態度,亦即所謂類化的他人或概括化他人所形成。 米德認為給予個人自我統一感的組織化社區或社會團體,均可稱為是類化他人;類化他人的態度即是整個社區的態度。社會過程即是透過類化他人的形式而影響個人的行為,換言之,社會藉類化他人控制和約束個別成員的行動。譬如兒童在遊戲之中,先是模仿成人而扮演父母、親人、警察、醫生、法官、工人,繼而發展遊戲的規則,各種規則的服從便是類化他人的作用。 要之,類化的他人是探討個人如何從參照團體中選擇適當的角色,根據抽象的原則評斷自己的表現,並形成穩健統整的自我形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化的他人(概括化他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