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吹管樂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渝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吹管樂器可能是中國樂器中較早出現的一類。吹管樂器的前身,就是人類採割蘆葦等野生植物吹奏出聲的「樂器」。〔詩經〕有吹笙鼓簧的記載。而為人熟悉的成語「濫竽充數」的竽,就是比笙體積大些,簧也多些的笙。
  古代吹管樂器種類繁多,包括已不多見或失傳的壎、箎、籥等。目前常用的有十一孔笛、笛子、笙、蕭、把烏、嗩吶等。
  十一孔笛是笛的一種,有十一個音孔,係民國二十五年物理學家丁燮林先生發明的。十一孔是根據音律原理所製造的樂器,用於轉調,獨奏或合奏也都合用。笛子是橫拿著吹的,短音較高,長音較低。笛子本身就有好幾種:梆笛身短,是高音樂器;曲笛(蘇笛)是唱崑曲時常用的伴奏樂器。笙不僅年代久遠,更是一種製造複雜,可以吹奏和聲的樂器。蕭是直拿著吹的樂器,上有吹口,左右手指按音孔來改變音高。把烏是大陸西南地區常用的樂器,富地方色彩。嗩吶在婚喪節慶中常常看到,因為它的音量大,且兼具高音的歡樂與低音的厚沉等音色。
  吹管樂器大多由竹子、紅木、蘆葦等材料所製成,由於攜帶方便,不論行進或在音樂廳演奏,都很適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吹管樂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