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叟,馬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ceau, Marcel (1923-)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默劇家。原本在Limoges「藝術學院」學裝飾藝術和瓷釉製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巴黎跟隨杜林(Dullin)和德庫(Étienne Decroux)學習默劇,成為德庫的得意門生。1946年,加入「巴魯特劇團」(Renaud-Barrault),以演出《Baptiste》劇中的小丑亞爾里奎(Arlequin)一角而成名,在此同時,他以十九世紀的皮耶爾魯特小丑為出發點,開始探索並重新塑造法國小丑的個性,1947年他終於成功的創造出屬於自己個人風格的二十世紀法國小丑畢比(Bip),從此馬叟專注於發展個人演出事業,而畢比則成了他的藝術代言人。由於馬叟的默劇除了注意嚴謹的身體表現技巧之外,還很講究從社會寫實的事件中去抽取動作形象,他呈現出神入化的表演技巧,獲得世界各地觀眾的歡迎。他的動作觀念也影響到一些現代舞蹈家。重要作品:《畢比》(Bip)、《黎明前之死》(Mort avant l´aube)、《大衣》(Le manteau)、《市集》(Le foire)、《逆風行走》(Walking against the Wind)、《一千五百公尺》(The 1500 Meters)、《樓梯》(The Stair Case)、《走鋼索的人》(The Tight Rope Walker)、《風箏》(The Kite)、《創世紀》(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少年、中年、老年和死亡》(Youth, Maturity, Old Age and Death)、《做面具的人》(The Mark Maker)、《大衛與哥里亞》(David and Goliath)。
參照: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 -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Mari Felner《Apostles of Sileme-The Mordern French Mimes》1985、《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Theatre》196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叟,馬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