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毋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仕華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毋煚,唐代目錄學家,河南洛陽人。開元合象亭十八學士之一。集賢殿直學士。
  開元5年(西元717年),馬懷素掌祕書,有感於圖籍散亂,乃招毋煚、殷踐猷等人,分部撰次,整理圖書。次年,懷素卒。詔元行沖領其事,乃令毋煚、韋述、余欽、劉彥真等總輯部分。韋述治史;毋煚、劉彥真治子。9年,[羣書四部錄]成,上奏朝廷,但無賞擢者。毋煚以該錄未愜己意,指出[四部錄]之五大缺失,乃獨自撰成[古今書錄]40卷、[開元內外經錄]10卷。其自序云:「若夫先王祕傳,列代奧文,自古之粹籍靈符,絕域之神經怪牒,盡載於此二書矣。」可見其自滿如此。
  毋煚[古今書錄]一序,對目錄學理論有深刻的見解:他認為:目錄學的任務在於發揚「先賢遺事」,但以學者面對茫茫的書海,必須要有目錄書的指引。目錄書的作用在使得讀者「覽錄而知旨,觀目而悉詞」,「雖不見古人之面,而見古人之心」,指出目錄書具有指導閱讀的作用,然而要起這種作用,必須「部判條源,甄明科部」,通過分類著錄,以顯示學術的淵源流派。這些理論皆可見其在長期目錄工作中,深入的心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毋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