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áng gǔ |
解釋:
1.古代官衙公堂上所設置的鼓。擊鼓以聚散群眾,或申報緊急公務。《醒世姻緣傳》第一二回:「擊了三下堂鼓,那些六房衙役漸漸齊攏來。」 2.樂器名,打擊樂器。是指中國傳統樂器中的大堂鼓(大鼓)、小堂鼓(小鼓),是使用最頻繁的打擊樂器,其地位與日本太鼓、韓國太極鼓相當。以木為框,形圓鼓腹,兩面蒙牛皮。演奏時置於木架上,以鼓槌敲擊。常用於戲曲樂隊和一般民間節慶、廟會樂曲的演奏。鼓身外觀顏色多為紅色,少數是黑色、木材色。古代更被使用在宮廷宴會、升堂、報晨昏、戰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堂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鼓類: 又可稱做「通鼓」,敲擊時發出「通通」的聲響,通鼓彩木製鼓身,上下兩面蒙上皮革,外形狀似一個小型圓筒,樂器大小介於小鼓與大鼓之間,是北管鼓吹樂中必備的樂器之一。通鼓由擔任下手鼓(二手)的演奏員操作,打堂鼓的人必須和打鼓班的人有良好的默契,可以說,堂鼓是班鼓的助手。 客家打擊: 又可稱做「通鼓」,是中國民間傳統音樂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通鼓面徑約六寸,桶高約八寸,音量適中,節奏明朗,吹場音樂中,通鼓擔任指揮的角色,可作為絃索樂過門時的主奏樂器,與小拔搭配演出。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