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熟思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ideration Model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熟思模式」的核心在強調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s),以「學習關懷」為主題,提供一套三步順序聯貫的教材編製系統。這些教材曾在英國做過實驗教學,驗證其可行性,在北美洲也廣泛的採行。其基礎來自〔英國學校道德課程計畫〕(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ject in Britain)。由英國教授麥克菲爾(Peter McPhail)、安哥德-湯瑪斯(J. Vok R. Ungoed-Thomas)和查普曼(Hilary Chapman)於一九七五年提出。
  在麥克菲爾的課程計畫中,從最廣泛的方向分析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當作整個人格和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認為道德教育不應該降低到規則和禁忌的分析,而應該集中注意在一個人關心自我和別人的方式,更明確地說,應該表現為別人而生,也為自我而生。道德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個人免於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毀壞性與自我毀壞性的衝動,可能是個人化的、發展出自我中心和自我陶醉、自私和粗魯;二是另一些特質,是為回應不快樂與不健康的社會而發展出來的,會阻礙真實的人格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熟思模式主張道德教育必須努力使個人擺脫恐懼與猜疑的束縛,達到個人的自由境地。使學生可能施捨與接受愛,至少具有同胞愛的感情。
  此模式所提出的教材與教學方法從精深研究青少年學生的需求而來。其教材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教材都呈現給學生進步的較複雜的社會情境:第一部分稱為「站在別人的立場」;第二部分是「贊同規則」;第三部分是「要完成什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熟思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