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腹鷴 - 教育百科
藍 | |
腹 | |
鷴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藍腹鷴為臺灣特有種,棲息於山區海拔高度300~2300公尺間原始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底層腐植層厚的緩坡帶裏,偶而亦在次生林或造林地出現。以植物的幼芽、嫩葉、花、漿果、種子、根和毛蟲、螞蝗、蛙類、蚯蚓等為食。繁殖於三月至七月。 |
|
知識 1: 無蹼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藍腹鷴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雉科 |
腳趾型: |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
棲所環境: | 針闊葉林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拉丁種小名: | swinhoii |
中文綱名: | 鳥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亞綱名: | NEORNITHES |
拉丁科名: | PHASIAN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鳥類 |
拉丁屬名: | Lophura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台灣特有 |
中文目名: | 雀形目 |
拉丁目名: | PASSERIFORMES |
中文亞綱名: | 今鳥亞綱 |
拉丁綱名: | AVES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藍腹鷴 |
英文名: | Lophura swinhoii |
描述: 雄鳥的頭部肉冠及顏臉裸出部分,為耀眼的血紅色,羽冠白色,頭部其他部分黑色。後頸、上背及尾羽中央特長1對為潔白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及其他尾羽為黑色,但羽緣深藍色形成鱗紋。腮、喉、頸及腹面黑色,並有鐵青色閃亮光澤。肩羽紫紅色,覆羽褐色,羽端有黑色和閃亮綠色斑,初級、次級飛羽以及初級覆羽深褐色。喙灰色,腳血紅色,距白色而發達。雌鳥冠羽短,赤褐色,眼周圍紅色。腮、喉淡褐色。背及肩羽赤褐色,各羽有黑色V字形斑。腰和尾上覆羽有黃褐色蟲蠹紋,覆羽赤褐色,具黑色斑,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有赤褐色橫斑,次級飛羽為黃褐色橫斑。尾羽暗栗色,有黑色斑紋,中央1對暗褐色。腹面黃褐色,有黑色V字形斑及黑褐色細紋。喙和腳的顏色與雄鳥相同。 |
|
分布: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本島。 |
|
作者: | 顏重威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