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河狸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hé l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 lí
解釋:
動物名。哺乳動物門囓齒目河狸科。形狀像老鼠,後肢有蹼,尾巴扁平,毛長而密,背赤褐色,腹部灰色,牙齒銳利,能咬斷樹幹,喜棲息於溪流及小河,善築壩。毛皮珍貴,雄狸能分泌河狸香,中醫用作興奮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河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av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astor canadensis (Kuhl, 1820)
形態:
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毛色較淡,尾巴和腳黑色;頭軀幹長60~80公分,尾長25~45公分,尾寬10~13公分,體重12~25公斤。
分布:
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極北部。
生態習性:
半水棲性,喜棲息在溪流、湖泊旁邊有柳樹、樺樹、白楊等樹林地區,會咬下樹枝、樹幹堆在河流中央,加上石頭、泥巴,築壩截流,造成深水潭,以便他們在其中築窩,防止捕食者靠近,有可擋住順流而下的植物性食物,方便食物的取得,堪稱動物工程師;窩成圓頂形,由樹枝和泥巴堆成,窩底的直徑可達12公尺,窩內單一空間約2公尺寬,0.6公尺高,內襯乾植物,窩的開口則在水面下,有些地方的河狸不築窩,而會利用河岸的凹穴。河狸擅泳;會潛水,一次可呆在水下4~5分鐘,最長紀錄15分鐘、主要為夜行性,不冬眠,食物包括任何樹皮、樹枝、葉、根、水生植物等;群居性,通常由配偶帶兩歲以下的幼獸,好的環境下每平方公里可容納3群,但一般每平方公里0.4~0.8群,群間有領域性;一年1次生殖季,通常1~2月交配,4~6月生產,懷孕期100~110天,一胎2~4仔,出生時體重230~630公克,有毛、睜眼,3個月斷奶,1.5~2年性成熟,此時會被父母趕出群外。本種分布很廣,數目曾因大量捕殺以取用其皮或腺體而減少,後因管理得當而數目增加,目前數量還算穩定。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科:
河狸科(Family Casto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河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