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現代課程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theory
作者: 潘世尊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後現代課程理論(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theory),深受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所影響。後現代主義,乃對現代社會中的現代性(modernity)之一種反動。而潛隱在現代性之中的一種設想為:透過理性及科學方法的運用,人們可得到客觀、永恆與具普遍性之真理。因此,現代性之特質含科技理性、線性進程、去脈絡化、單一化與追求真理等要項。然而,後現代主義論者認為個體之理性乃每一具獨特性之社會、歷史與文化傳統之負載,即個體之理性運作並無法得到具普遍性之真理。況且,人們也無從得知究竟何為真理。同時,它還強調每一社會情境之特質往往複雜多變,所謂合理性的知識僅適用特定情境脈絡,而不具普遍性。因此,線性科學方法(指自然科學方法)之運用,並無法得到可適用每一複雜情境之知識。若未察覺此點,可能產生不當壓迫與控制之現象。   植基於上述論點,後現代課程理論認為現代課程過度依賴科技理性與實證主義取向的研究結果,且過度講求齊一化的標準,導致既定課程具強迫、控制與壓抑教師思考及創造能力之特質,且無法適用每一教育情境。因此,他們認為應對課程的目的、內容與實施開放,且接受多元與岐異之觀點。易言之,課程的發展與形成應是一個開放系統,且教育情境中的實務工作者應能參與課程之發展。而這也意謂課程之內涵可能「突創而生」,即無法由任何人於事先透過嚴密的計畫,就加以產生。同時,它還反映課程之內涵並無法由任何人於事先運用實證主義取向研究方法之結果,就可加以預測與控制。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23-142。
參考資料:
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23-14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現代課程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