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地理環境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eo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理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關係到人及人的心理狀況的一門科學。地理環境因素包括山川風物、土質、氣候、溫度以及物產等,影響居民的生活、性格、行為模式以至心理歷程,二者間有密切的關係。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國〔周禮〕(亦名〔周官〕)中所載大司徒的職掌中,即包括確定全國的「地理輿圖」和「人口戶籍」,依地理形勢和土壤性質區別出五種地域,並推斷每個地域居民的身體形狀。其中說山林地帶的人毛髮多而身體近乎方形;川澤地帶的人膚色黑而滋潤;丘陵地帶的人體形圓而長;墳衍地帶的人白而瘦;原溼地帶的人胖而短。
  西方自孟德斯鳩(C. Montesquieu, 1689~1755)和龍蒲羅梭(C. Lomboroso, 1836~1909)之後,此項研究漸多,特別對特殊地理環境對人生的影響更為注意。研究指向兩極、熱帶、海岸地帶等,發現一個特殊地帶的居民有其明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和普通地區的人截然不同,其特點是或者安於所居住的環境而怡然自得,或者強悍而富冒險精神,或者勤勉刻苦,或者懶惰閉塞。近來此項研究已為生物人類學和環境科學所取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理環境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