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田園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storal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田園曲是指一種描寫鄉間景色或是表達出田園風味牧羊人的音樂作品。田園曲常喚起人們對於鄉村生活的想像,特別是牧羊人的生活。一般來說,這種曲子的重要特徵如下:(1)以中等速度的6/8或12/8拍子演奏,常使人聯想到搖籃曲;(2)多採用柔和而流暢的旋律;(3)長而連續的低音;(4)多使用笛子或其他雙簧片的樂器。
  田園拍的源起與文學作品有關。最早將田園詩(pastoral poetry)配上音樂的是十三世紀的南方行吟樂人(troubadours)與北方行吟樂人(trouveres),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被廣泛的採用。十六世紀晚期,田園詩提供了為數甚眾的牧歌(Madrigal)以創作的素材,這種牧歌中的田園詩因素並被搬到十七世紀的清唱劇(Cantata)。事實上大部分早期的歌劇(Opera)都是以田園為素材而創作的,無論在法國或義大利,田園曲對歌劇的發展都是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另有一種類型的田園曲是「聖誕田園曲」(Christmas pastorale)。聖誕田園曲源起於義大利,在那裡農村的牧羊人們有一種在聖誕節早上進城並吹奏笛子樂曲的古老傳統。這種形式的田園曲後來也在巴洛克時代(Baroque)於聖誕夜所演奏的聲樂曲與協奏曲中出現,後來並散播開來,巴哈(J.S. Bach, 1685~1750)與韓德爾(G.F. Händel, 1685~1759)都曾作過類似的曲子。
  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採用了十八世紀時的田園曲形式來寫作〔田園交響曲〕(op. 68)。後來這種風格也摻入了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韋伯(C.M. von Weber, 1786~1828)等人的作品中。白遼茲(H. Berlioz, 1803~1869)則嘗試在田園風格中加入浪漫的激情,之後的作曲家也有類似的充滿想像力之創作,如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德布西(C.-A. Debussy, 1862~1918)、佛漢.威廉士(R.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等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田園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