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痺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ㄇㄚˊㄅㄧˋㄊㄧˇㄔㄢˇㄕㄥㄇㄚˊㄇㄨˋㄏㄨㄛˋㄊㄥˊㄊㄨㄥˋ˙ㄉㄜㄍㄢˇㄐㄩㄝˊㄅㄨˋㄋㄥˊㄙㄨㄟˊㄧˋㄏㄨㄛˊㄉㄨㄥˋㄨㄟˊㄧˋㄓㄨㄥˇㄕㄣˊㄐㄧㄥㄒㄧㄥˋ˙ㄉㄜㄐㄧˊㄅㄧㄥˋㄖㄨˊ:「ㄒㄧㄠˇㄦˊㄇㄚˊㄅ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
    【例】小兒麻痺
  2. 麻木、感覺遲鈍。
    【例】麻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如:「小兒麻痺」。古字作「痹」。
[動]
麻木、感覺遲鈍。唐.楊嗣復〈丞相禮部尚書文公權德輿文集序〉:「元和五年冬,執政暴疾,既瘖且痺,未旬日而公作相。」宋.歐陽修〈憎蒼蠅賦〉:「欲瞑而復警,臂已痺而猶攘。」古字作「痹」。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神經性疾病,肢體疼痛、麻木甚或失去感覺而無法隨意活動。如:「小兒麻痺」、「風痺」。古字作「痺」。《說文解字.疒部》:「痺,溼病也。」《正字通.疒部》:「『痺』亦作『痺』。」《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2. 麻木、感覺遲鈍。如「麻痺不仁」。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危坐一時,痺不得搖。」唐.楊嗣復〈丞相禮部尚書文公權德輿文集序〉:「元和五年冬,執政暴疾,既瘖且痺,未旬日而公作相。」

3. 鳥名。即雌性「鷯鶉」。《爾雅.釋鳥》:「鷯鶉,其雄鶛,牝痺。」宋.邢昺.疏:「鶉一名鷯,其雄名鶛,其牝名痺。」

注音: ㄅ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