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ù |
解釋:
[動] 1.集合、會合。如:「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2.堆積、蓄積。如:「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3.徵收、搜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名] 1.村落。《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王襃〈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2.人群。《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晉.杜預.注:「聚,眾也。」 3.積蓄。《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集合、會合。《說文解字.㐺部》:「聚,會也。」《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2.匯集、蓄積。如:「聚財」、「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並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3.徵收、搜括。《玉篇.乑部》:「聚,斂也。」《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公羊傳.襄公三十年》:「諸侯相聚。」漢.何休.解詁:「聚,斂也。相聚斂財物。」 4.積蓄之財富、物資。《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5.村落。《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王裦〈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6.人群。《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晉.杜預.注:「聚,眾也。」《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 |
|
注音: | ㄐㄩ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聚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