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綠泥石 - 教育百科
硬 | |
綠 | |
泥 | |
石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硬綠泥石的英文名稱Chloritoid是Rose在1837年依其外表類似綠泥石而命名的。比較特殊的是,它具有同質多形的單斜和三斜晶系晶體。在自然界多呈片狀或葉片狀聚集,部分呈放射狀或塊狀出現。摩氏硬度6.5,比重3.51~3.80,薄片具有很強的多色性(pleochroic),折射率則介於1.705至1.740之間。硬綠泥石的化學成分為(Fe2+, Mg, Mn)2Al4Si2O10(OH)4,其中錳離子(Mn2+)可完全取代鐵離子(Fe2+)的位置,而形成另一種礦物─錳硬綠泥石(Ottrelite),兩者並構成一個完全固溶體系列。此種礦物主要是含有鋁和鐵之泥質沉積岩經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因此,多賦存於低度至中度的變質岩內(例如:雲母片岩、千枚岩),且經常與綠泥石、白雲母、石榴子石和十字石等礦物共生。在台灣地區,僅在大南澳片岩中發現,主要的岩體分布在花蓮縣太魯閣地區。根據陳培源(1975, 1979)研究推論,該區的硬綠泥石乃是由高鋁質紅壤(鐵礬土)經低度到中度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 |
|
知識 1: 3.51~3.80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硬綠泥石 | |
化學成分: | (Fe<sup>2 |
國內產地: | 分布在大南澳片岩中,尤其以花蓮縣太魯閣一帶較為富集。 |
國外產地: | 俄羅斯Ural Mts.的Kosoy Brod |
學域-大分類: | 地質-岩礦類 |
礦物分類: | 矽酸鹽 |
紀錄類別: | 礦物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