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合社會行為發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如合作、助人、奉獻等能夠增進他人或群體的福祉而不求回報的行為,稱為合社會行為或親社會行為。
  慷慨大方、富同情心、善體人意而能適時向他人伸出援手,如把最愛吃的早餐送給路邊的乞丐,對遭受火災的人提供衣食安頓住宿,對跌倒的人給予扶持,對受傷或病倒的人給予送醫急救等,皆屬「合社會行為」。
  有關合社會行為的研究,其結論大致如下:(1)無論家庭貧富、父母社會地位高低,絕大多數孩子都有合社會行為傾向;(2)有些研究顯示在合社會行為的發展上,男生較為慷慨、好幫助他人,女生較為體貼;但多數研究顯示男女生之間並無顯著差異;(3)滿周歲又六個月的幼兒,已能對挨打的同伴表示同情;到了四周歲後,已有合社會行為的表現;以後隨兒童年齡的增長,合社會行為更多;(4)能關心他人又有合社會行為的孩子,其心智發展及推理能力都有較佳的表現;這可能是由於同理心的發展,加上活潑與自信,使心智得以發展,人際關係較佳之故;(5)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最能影響「合社會行為」的發展。父母為子女設定標準並鼓勵子女誠實與助人等美德,親子共同欣賞「合社會行為」的電視節目或卡通片,都能使孩子發展出更富同情心、更慷慨、更樂於助人的行為。當然,父母示範,以身作則更有成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合社會行為發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