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衝擊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Impact Theory
作者: 詹昭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衝擊(Social Impact)指受想像或確實在場的其他人影響,個人在知、情、意、生理或行為反應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在一九八一年提出社會衝擊論的拉坦那(B. Latané)認為,社會力量與物理性力量的作用類似,其成為衝擊的因素有三:(1)個別衝擊者的強度(strength,以s代表)就是個別影響者的顯著性、重要性、力量與強度,以及年齡、能力、動機與社會經濟地位等;(2)衝擊者的接近度(immediacy,以i為代表)指衝擊者與受者的時空接近程度,或沒有阻礙而介入的程度;(3)衝擊者的數目(number,以n為代表)指衝擊來源的多寡。
  社會性衝擊論的原理為:(1)衝擊大小( )是個別的強度、影響者臨近程度、與影響者數目三項因素乘積的函數: =f(sin);(2)如果個別的強度不變,總衝擊力與衝擊者數目(N)間的關係為: =sNt,其中t<1,即衝擊者的數目效果會逐漸減少;(3)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效應,就是在有人遇難的緊急情況中,在場人數愈多,伸出援手的人愈少。這項理論的公式是個人所經驗到的社會衝擊力,與衝擊的強度、接近度與人數的乘積成倒數關係:
   =f(1/sin)。
  綜合各有關理論觀點,以量化方式預測個人受社會衝擊的程度,是拉坦那社會衝擊論的特色。其次在解釋從眾(conformity)、少數影響多數、服從、社會性浪費、擁擠等社會問題等方面,也得到很多實證研究支持。至於批評者則認為這項理論無法解釋社會衝擊過程。近來拉坦那與同僚們已開始探討動態社會衝擊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衝擊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