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效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Efficiency
作者: 陳麗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效率的說法,是由社會效率學派所提出,認為學校應該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
  教育和工作間關係的規範性論點主要有二:其一,強調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儲備適量而且具有合適技能及行為的勞工以供應生產系統所需,此即謂學校應符合「社會效率」設計,為經濟體系儲備人力,學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準則為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人力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因此學校的課程及入學資格的規劃必須基於以上假設發展,換言之,教育體系必須符合生產體系的用人需求,教育規劃和執行的準則在於確實反映工作場所的需要。其二則持完全相反的論點,認為學校應提供道德教育,不必考慮工作場所的需求,此派的代表人物為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藉由在學校中創造理想的社會團體,隨著學生成長,成人社會亦會轉換成類似的理想境界。學校教育應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為了未來成人生活的需要造就年輕人,應讓每個兒童有最大的機會去發揮其才能,而不是為經濟體系培育勞工。
  在二十世紀早期,美國教育發展和學校政策的方向受以上兩種理論影響極大,且備受爭議。事實上,雖然教育學家和哲學家對杜威的觀點極為重視,但社會上大部分還是受社會效率學派的邏輯和價值觀所支配,學校教育的設計、發展和執行似乎都朝向與學生工作生涯一致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卻發現實際上學校與工作場所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顯示社會效率學派並無法具有完全的領導地位,杜威學派仍有其影響力,因此,這兩種學派的爭議目前仍然持續進行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效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