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禮煩則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煩則亂」一辭,出自〔尚書‧說命中〕。殷高宗武丁任命傅說為相,傅說向武丁進言祭祀的事說:「黷于祭祀 ,時謂弗欽 ,禮煩則亂,事神則難。」傅說認為祭祀時態度輕慢不莊重,叫做不敬;祭祀的禮儀太繁瑣就會紊亂;心既不敬,祭禮又凌亂,要鬼神接受祭祀,也就困難了。
  殷商敬鬼神、重祭祀,傅說認為祭禮應重在誠心,而不重在形式;〔論語‧八佾篇〕亦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明示,祭拜應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之誠敬,意誠則心敬,神靈才樂於接受祭祀。〔公羊傳‧桓公八年〕記載:「君子之祭也 ,敬而不黷。」祭祀既以虔誠為重,故祭祀之禮儀不宜繁瑣,排場不宜鋪張。因為繁瑣的禮儀,鋪張的場面,會擾亂心靈,破壞能重虔誠的氣氛,甚至褻瀆神明。世人不明「禮」之本義,祭禮常講究場面,浮華鋪張,儀式繁雜,失本而重末。傅說所稱「禮煩則亂」,就是強調「禮」應重質樸純真,莊重虔誠才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禮煩則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