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印度禾粉介殼蟲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印度禾粉介殼蟲
英文名: Antonina graminis
描述:
體卵圓形或近方形,約1.2-3.3 (2.0)mm 長,0.6-2.5 (1.4)寬,體後緣數節骨化。老熟雌成蟲標本近寬卵形或近圓形,體表強烈骨化。觸角2節,約33-61 (54) μm長。具眼。唇基上唇鞘,約150-194 (173) μm長。下唇約72-111 (94) µm,較唇基上唇鞘短。臀瓣略為發達,腹面具1短刺毛,約89-167 (139) 長。肛環位於肛管內,約89-167 (139) μm long長,具6根肛環刺,約67-122 (106) μm長。產卵孔位於腹面,外觀有些斑點,兩側及後緣有有內骨。產卵孔前腹部各節,通常分節不明顯。

體背部有許多短刺毛,約4-13 (8) µm長,披針狀至錐狀。腹部後緣體刺毛長,長錐狀,約24-45 (35) µm長。具三孔腺,直徑約5 µm,散布於蟲體上,均勻分布於頭及胸部,腹部數量少。多孔腺闕如。管狀腺2類,較大者約9-12 (11)長,4-5 (4) µm寬,在腹部第7及8節背面骨化區域近基部及第6節側緣形成條帶;較窄者約8-11 (10) µm長,3 µm寬,數量多,分布於大管狀腺前方。

體腹方同樣具有許多短刺毛,約7-13 (10) µm 長。體後端有許多長錐狀刺毛,約34-54 (45) μm長。腹部末端有一些鞭狀毛,約40-65 (56) μm長。三孔腺2類,較大者約與背方三孔腺相當,均勻分布於頭、胸及腹部。較小者,直徑約3 µm長,分布於氣孔開口,呈新月形。多孔腺,直徑約8 µm 長,分散在肛管開口及腹部端部與生殖孔間之區域,也大量分布於胸部及腹部腹面中央區域,有些甚至散佈到接近亞緣區的部份,其餘的多孔腺則環繞著氣孔,有時會有1或2個多孔腺分布於觸腳及背方。盤狀腺多,直徑約4-8 (6) µm長,外圍有一圈骨化環,內部呈網狀,位於後胸至腹部第7節,在亞中央區呈條帶分佈,偶間雜著多孔腺。管狀腺2類,大小與背方的類似。較大的管狀腺,在腹部第7及8節骨化區域接近基部位置,呈條帶狀分布。較窄的管狀腺,數量多,分布於大管狀腺前方。

分布:
印度禾粉介殼蟲(Antonina graminis</em>)為世界廣泛的種類。至少94國有這種粉介殼蟲的記錄。分布國家如下。</span></p>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span>:</b></span></font> 澳洲、庫克群島、斐濟、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美國(夏威夷群島)、強斯頓環礁、克馬德群島、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新不列顛島、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法屬波利尼西亞、所羅門群島、東加、吐瓦魯、萬那杜、威克島。</p> 非洲熱帶區(Afrotropical): 波札那、喀麥隆、科摩羅、加彭、肯亞、科威特、馬達加斯加、納米比亞、奈及利亞、羅德里格斯島、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聖多美普林西比、烏干達、南非、辛巴威</span></p> 新北區(</span>Nearctic):墨西哥、美國(阿拉巴馬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新墨西哥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p> 東方區(Oriental): 巴格達、中國(福建、廣東、香港)、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新加坡、泰國、台灣、越南。</span></p> 古北區(Palaearctic): 阿富汗、中國(西藏)、埃及、法國、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沙悟地阿拉伯、土耳其。</span></p> 新熱帶區(Neotropical): 荷屬安的列斯、阿根廷、巴哈馬、百慕達、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古巴、厄瓜多、瓜德羅普、瓜地馬拉、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宏都拉斯、牙買加、馬丁尼克、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多利各、薩爾瓦多、蘇利南, 千里達、委內瑞拉、美屬維京群島。</span></p> 在台灣,台北市及台中縣(后里、霧峰)有印度禾粉介殼蟲發生之記錄。</span></p>
作者: 蔡明諭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