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素樸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ive Theory
作者: 張惠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素樸理論是指學習者本身自行建構,用以解釋某些科學概念時所抱持的基本理論。學習者經由日常生活經驗與對於周遭環境事物的了解,產生一些原始想法,甚而形成理論架構,用以解釋、解決所面臨的科學概念、問題。然而,由學習者所建構的素樸理論出發,對科學現象進行預測、說明或原因的解釋時,常衍生異於科學家想法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或與課室中科學概念的學習相互作用而產生預期之外的學習成果。從另一方面而言,研究亦發現學習者所持有的素樸理論,經常與科學知識發展過程中早期科學家的想法並行不悖。
  早期對於學習歷程的看法,經常是認為學習者在未接受課室教學之前是一無所知,如同白紙一般,任憑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即能吸收新知。相對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課室教學之時,學習者即抱持某些原始的想法,這些想法經常是有異於學校教授的科學概念。舉例而言,麥克斯基(M. McCloskey)於一九八二年針對學生學習物理概念進行研究,此研究「運動的素樸理論」(naive theories of motion, ED223417)發現,學生認為經由彎曲的水導管噴出的水,會依循原來水管所彎曲的形狀繼續噴流;水平衝出桌面的球,會先維持一陣子的水平運動,再行掉落。然而,探討學童解釋上述現象所持有的理論基礎,是因學童認為運動中的物體擁有一內在的力量或衝力(impetus)以維持其繼續運動,衝力再隨外力作用或自行消失。這些未經學校教育琢磨的素樸理論,經常為學習者頑強地擁有,幾乎已成為其科學概念的基本信仰,不易為學校的課室教學所改變,甚至是與學校學習的科學概念並存於知識架構之中。亦即,面對學校的科學問題時,將以學校所學的科學概念作答,而解決陌生的日常生活問題時,又恢復其原有的素樸理論。
  由於學習者頑強的素樸理論的存在,造成學校科學概念教學經常得不到預期的成效。近年來,探討有關學習者迷思概念、素樸理論、另有架構(alternative framework)以及概念改變的研究頗為盛行,為了使科學的學習得以於課室教學中順利進行,發展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亦成為科學教育中頗受重視的研究領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素樸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