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組型辨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ttern Recognition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組型辨識是訊息處理過程中的初期目標。當感官接受到刺激,個體必須根據過去認知處理的結果所產生的代碼,加以辨識及分類。過去的認知代碼可以改變、潤飾,再儲存起來。例如過去已獲得「車」的概念,現在看到庭院裡有一「四個輪子、有方向盤、有座位、前頭有燈」的東西,會從記憶中提取「車」的認知代碼與之相配,而稱之為「車」。就人類而言,組型辨識使我們得以正確的解釋外界模糊的感覺刺激,維持生存。
  解釋組型辨識有兩種學說:
  1.模板配對說(Templete-Matching Theory):指人類要辨認某一組型,如辨認「A」字時,要將此刺激與內存的認知代碼加以配合比較。認知代碼稱為「模板」(templete)。到輸入的訊息與貯存的代碼吻合時,才決定此刺激為「A」。這學說的缺點是:(1)系統的效率低:人類日常生活接受到的感覺刺激無以計數,若要一一辨認其組型,無暇等待模板正確的比對。(2)沒有彈性:環境的刺激變化多端,人類必須面對並辨認。根據此說,人類無法成功地進行各種組型的辨識;刺激的大小、方向與模板上的完全一致者,實在很少。但事實上人類可以成功的辨認各種組型,適應多變的環境。
  2.特徵偵測說(Feature Detection Theory):組型辨識是指人類要辨認外在刺激時,必須先予以特徵分析。然後計算特徵的多寡,並與其他概念的特徵一覽表比較,以共同的特徵來辨認組型。成功與否依刺激的分解結果而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型辨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