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馬小學(羅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udus in Rome (Rome)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馬小學為羅馬興辦學校教育初期所設立的一種學校。羅馬學校教育開始於西元四世紀羅馬征服希臘之後,其時所設立的小學,稱為「多讀書」(Ludus),實際上學校中的活動主要是遊戲、競賽和運動。是以早期羅馬小學教育的性質與特色,在於提供七歲以上兒童遊戲、競賽和運動的園地,附帶也給予兒童讀、寫、算的學習機會。
  其後,在羅馬小學所實施的三R教育中,尤其強調「讀」與「寫」的文字教學,因此後期羅馬小學的最大特色,就是重視識字的實用教育;實質上這種學校可以說是文學學校(literature school)。
  羅馬小學雖主動模仿希臘初等教育的學校制度,但其小學教育實施,並沒有完全抄襲希臘文法學校、音樂學校和體育學校的形式;而有其符應羅馬文化實用性的特質與特殊的精神。此可從其小學課程的安排,並無如希臘小學專注於音樂、體育的學科,獲得佐證。羅馬小學的教育設施,可分述於下:
  1.羅馬小學教育的目標,主要在於體能鍛鍊和學習基礎訓練,此為羅馬小學教育內容與設施的依據。
  2.羅馬小學教育的課程,主要有體能活動、遊戲及讀寫算的基本知能的學習活動,其教材內容以實用為主。
  3.羅馬小學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沿襲傳統教學方法,只是記憶和模仿而已;在訓育方法上,採嚴厲管教,對學生生活、學習和行為的管訓,常施以體罰。
  4.羅馬小學生男女皆有,如其出身於貴族之家,並有教僕(pedagogue)陪其上學,接受三至五年的教育。
  5.羅馬小學教師,因其教導態度與方法,係以「手拿棍子」之威,脅迫、譴責,甚至施以體罰,來進行教學活動和行為管訓,並無高明的創意之處;反之,其所樹立之教師專制權威的典範,竟連中世紀一代神學家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於其七十古稀之年,回憶其童年接受羅馬帝國末期的小學教育,心中猶有餘悸。
  6.羅馬小學以其名「多讀書」,似有「忘憂之樂」(Lotus)之內涵,原意是讓兒童於學校的遊戲和體育活動中,快樂的生活;但因其教師為熱愛執鞭之人,流行體罰且歷久不衰,使小學成為羅馬兒童接受初等教育的夢魘,也因之促成學童逃學,開後世問題兒童及不良青少年之先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馬小學(羅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