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鳥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cuì niǎo |
|
解釋:
動物名。一種鳥類。體長十五公分,比麻雀稍大。頭大,口喙直且長,呈黑色,基部橘紅色。背部為鮮藍色的毛,腹部為深橘色,頸、耳為白色。多生活於一千二百公尺以下的低山帶及平地,以捕食魚類為生。因擅長獵魚,也稱為「魚狗」。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翠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
簡介: 簡介: 翠鳥普遍棲息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河川、池塘、灌溉渠道之岸邊。以小魚、蝦及水生昆蟲為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3~7月,每窩產蛋6~7枚,蛋為純白色。 |
||
|
知識 1: 無蹼 |
||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鳥類 | |
| 台灣分布地點: | 北部 | |
| 棲所環境: | 沼澤 | |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 |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
| 拉丁門名: | CHORDAT |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
| 拉丁綱名: | AVES | |
| 中文綱名: | 鳥綱 | |
| 拉丁亞綱名: | NEORNITHES | |
| 拉丁目名: | CORACIIFORMES | |
| 中文目名: | 佛法僧目 | |
| 拉丁科名: | ALCEDINIDAE | |
| 中文科名: | 翠鳥科 | |
| 拉丁屬名: | Alcedo | |
| 拉丁種小名: | atthis | |
| 分布海拔高度: | 平原鄉鎮 | |
| 腳趾型: |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 |
| 中文亞綱名: | 今鳥亞綱 |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翠鳥 | ||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 中文名: | 翠鳥 |
| 英文名: |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
|
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似,喙大而尖,體型粗短,尾短。頭上為暗綠色,有鮮綠色橫紋及藍斑點,耳羽白色,腮、喉白色,背面寶石藍色。腹面橙黃色。雄鳥喙黑色,雌鳥下喙基紅色,腳紅色,眼黑色。雄鳥前額、頭頂、後頸為藍綠色及鮮藍色相間的橫紋,眼先煙灰色,上端有很窄的紅棕色前緣線;頰及耳羽淡紅棕色,延伸到後方為白色斑塊。翼綠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綠色有亮藍色羽尖。背及腰為閃亮的寶石藍色,尾上覆羽則為較深的亮藍色,尾上深藍色。頦喉及頸部白色染有皮黃色,胸橙紅棕色,往翼下及尾下的部分漸淡。眼深褐色,喙黑色,嘴角紅色,脛及跗蹠紅色。雌鳥類似雄鳥,但是下喙為橙紅色、尖端黑色。幼鳥似成鳥,但背面色澤較暗、較綠,腹面色澤較淡,胸部羽毛有窄的煙灰色邊緣,喙部有白色尖端,脛與跗蹠最初為黑色。 |
|
|
分布: 全球分布於歐洲、北非、中東、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台灣普遍分布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水邊。離島中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與綠島、宜蘭龜山島、基隆彭佳嶼以及金門、馬祖列島都有出現的紀錄。 |
|
| 作者: | 劉小如, 方偉宏 |
| 授權方式: |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