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翠翼鳩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翠翼鳩常見於台中以南和東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樹林,並經常飛落地上漫步覓食,牠以掉落在地上的殼類和植物的種子為食。牠的族群數量不甚普遍。在臺灣的繁殖期為3~8月,每窩產2枚蛋,為乳白色,無污斑。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翠翼鳩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鳩鴿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棲所環境: 闊葉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indica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COLUMB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Chalcophap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鴿形目
拉丁目名: COLUMB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翠翼鳩
英文名: 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
描述:
雄鳥的前額及眉斑白色,漸成淡藍灰色轉至深藍灰色,頭頂及枕部、後頸及上背暗紅色,有不同程度的藍灰色,背、覆羽、三級飛羽及內次級飛羽的外緣為閃亮的綠色金屬光澤,常有古銅色反光,前端小覆羽特別是外緣羽尖白色,形成特殊的肩塊。初級覆羽及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有紅棕色羽基,可在飛行中觀察到。背黑色,有時會有少許綠色光澤,有兩條淡的橫斑,腰及尾上覆羽深灰色,有寬的黑色羽緣,尾上黑色,外側羽深灰色有黑色的近末端帶。頦紅皮黃色,喉、耳羽及胸部暗紅色,腹部粉紅色。尾下覆羽深灰色,尾下黑灰色,翼下包括飛羽內側栗色,飛羽深褐色。虹膜深褐色。眼圈裸露部分紅色,窄而不明顯。喙橙紅色至黃色,基部及蠟膜紫紅至深紫紅色。腳紫紅色。雌鳥與雄鳥類似,但頸部及背面較橙皮黃色,白色的額頭及眉線帶皮黃及灰色,頭頂通常為深褐色,在上背的金屬綠帶較多金色,白色的肩塊較小且較灰。幼鳥的額部皮黃白色帶深灰色橫斑,頭頂無藍灰色,頸及上背部類似雌鳥,但有窄的皮黃色羽緣,背部的金屬綠範圍較小,隨年齡增加而擴張,三級及初級覆羽深褐色有明顯的栗色羽尖。初級飛羽褐色在羽尖及羽緣帶栗色,腰及尾上覆羽深紅棕褐色,尾上有黑色的近末端帶,外側尾羽似成鳥,腹面褐色有淡皮黃色頦及喉,體羽有較淡的皮黃羽緣及深灰色近末端帶。虹膜黑褐色,喙紅色,腳紅褐色。
分布:
全球分布於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北部。台灣本島分布於丘陵及山地林地,其中以台灣南部較容易見到。離島的分布包括台東蘭嶼及綠島。
作者: 丁宗蘇,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