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胸秋沙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紅胸秋沙
英文名: Mergus serrator
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異。雄鳥繁殖羽頭及上頸黑紫色,帶綠色閃光,有長羽冠。後頸、背及肩羽黑色帶紫色閃光,腰及尾上覆有黑白相間的細紋。初級飛羽暗灰色,次級飛羽及次級覆羽白色,翼上有兩條黑色橫線,三級飛羽黑色。腹面前頸白色,下頸至上胸紅褐色帶黑色縱斑,接於肩部的胸側有黑白相間斑紋,腹部白色,側面灰黃色,腋有細黑橫紋,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及上頸暗紅褐色,喉及前頸白色,背褐色羽緣淡色,腹面白色, 部灰褐色。翼上小覆羽灰褐色。眼紅褐色,喙紅色,尖端黑色,跗蹠及趾紅色。
分布:
繁殖於歐、亞及北美洲的寒帶地區,東亞族群在冬季遷移至日本、朝鮮半島、中國中部及南部的海岸地帶,雌鳥及幼鳥通常遷移得較遠。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濕地。本種曾出現在台北成子寮、金山,台中高美,彰化大肚溪、線西,嘉義東石鰲鼓,台南七股、四草、曾文溪口,屏東龍鑾潭,宜蘭竹安、蘭陽溪口,花蓮花蓮溪口等地;離島的金門及馬祖西莒也曾有發現紀錄。
作者: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d-breasted Mergans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ergus serrator
形態:
體長55~58公分。喙細而長,先端向下鉤,紅色,腳橙色,眼紅色。雄鳥繁殖羽頭部為暗綠色並帶有光澤,後頭有冠羽,成明顯毛絨狀;頸部白色有一寬頸圈,下頸至胸部為褐色,雜有黑斑;背部中央為黑色,兩側白色,脅有灰黑色橫向細紋,腹部白色;飛行時可見大部分覆羽、翼鏡為白色,初級飛羽為黑色。雌鳥頭部為褐色,有冠羽;前頸、胸、脅、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飛行時可見覆羽灰褐色,翼鏡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雄鳥非繁殖羽與雌鳥相似,但可由飛行時翅膀形態區分。
分布:
分布於北半球北部。歐亞大陸繁殖於北極凍原、西伯利亞、蒙古、中國大陸東北方及日本;冬季往南遷徙至歐洲中南部及亞洲中部湖泊、中國大陸東岸。北美洲族群繁殖地位於北美洲五大湖;冬季則分布於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南至加州及墨西哥灣。
生態習性:
夏天棲息於湖泊及河流;冬天棲息於海岸、河口等環境。叫聲為“croak”及“carr”聲。食物以魚類為主。巢常隱藏在濃密的植被下面或岩石下面,比較少在樹洞內。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科: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胸秋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