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佞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ìng
解釋:
  1. 巧言善辯、諂媚。
    【例】佞諂
  2. 善於花言巧語、逢迎巴結的人。
    【例】佞人、佞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ìng
解釋:
[名]
1.才、才能。常為自謙之詞。《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
2.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如:「奸佞」、「邪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
[動]
1.巧言善辯、諂媚。如:「佞諂」。《史記.卷一二五.佞幸列傳.韓嫣》:「嫣善騎射,善佞。」
2.迷惑、困惑。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立部伎〉:「奸聲入耳佞人心,侏儒飽飯夷齊餓。」
3.沉迷於、迷戀。如:「佞佛」。《晉書.卷七七.列傳.何充》:「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此則佞宋之癖,入於膏肓。」
[形]
善於巧辯奉承的。如:「佞人」、「佞臣」。《史記.卷四.周本紀》:「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巧言善辯、諂媚。如:「佞人」、「佞臣」、「佞諂」。《說文解字.人部》:「佞,巧諂高材也。」《書經.呂刑》:「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史記.卷一二五.佞幸列傳.韓嫣》:「嫣善騎射,善佞。」《資治通鑑.卷一七一.陳紀五.宣帝太建五年》:「百官佞我,皆稱太子聰明睿智,唯運所言忠直耳。」

2. 善於花言巧語巴結之人。如:「奸佞」、「邪佞」。《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尊任殘賊,信用姦佞,誅戮忠正,覆按口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

3. 迷惑、困惑。唐.元稹〈立部伎〉詩:「奸聲入耳佞人心,侏儒飽飯夷齊餓。」

4. 沉迷於、迷戀。如:「佞佛」。《晉書.卷七七.列傳.何充》:「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宋.葉適〈宿石門〉詩:「嗟我老無用,佞山久成翁。」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此則佞宋之癖,入於膏肓。」

5. 才、才能。常為自謙之詞。《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

注音: ㄋ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佞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