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è jué |
解釋:
視覺上能辨別顏色的感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色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or Vision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視覺管道是對顏色和光度最敏感的系統,在適當狀況中,展現色彩、由光波刺激引起視覺,即是色覺。 對色覺的研究,有所謂之三色說,由楊格(T. Young, 1773~1829)於一八○二年提出,至一八五二年賀姆和茲(H.L.F. von Helmholtz, 1821~1894)提出三色混合說。楊格的說法是,網膜有三種感光器,每一種都對一特別光波有最大的感受作用;三種感光器都能感受單色或複色,只是程度不同。這種說法由色覺缺陷,如色盲的狀況得到實證,此三色為黃、綠和藍。 賀林(E. Hering, 1834~1918)自一八七○後從事與賀姆和茲相反的研究,認為視網膜對紅-綠、藍-黃、黑-白等有不同作用,即每對顏色可引起相反的反應,可能因分解或同化而起。分解反應接受紅、黃、白三色;同化反應接受與前三者相反的綠、藍和黑三色。用此說可以解釋相反的後像(after-image)和顏色的對比。例如注目於黃色,相反的後像是藍色。每種顏色都能引起視覺感受器的化學變化。此說並可用以解釋何以色盲者對紅和綠皆盲。 色盲者或對一切顏色皆無區別作用,或只對某些顏色不能辨別。現在鑑定色盲的工具已十分流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色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chromation sensation |
日期: | 2003年10月 |
出處: | 測繪學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色彩的強弱程度,即色彩模式中對灰度濃淡之度量值。其值愈低,色飽和度就愈高,顏色較強烈、鮮明;反之顏色愈灰暗。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色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