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莢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ㄧˋㄓㄨㄥˇㄓˊㄨˋㄍㄨㄛˇㄕˊ˙ㄉㄜㄌㄟˋㄒㄧㄥˊㄧㄡˊㄉㄢㄒㄧㄣㄆㄧˊ˙ㄉㄜㄖㄨㄟˇㄈㄚㄩˋㄦˊㄔㄥˊㄔㄥˊㄕㄡˊㄕˊㄍㄨㄛˇㄆㄧˊㄍㄢㄗㄠˋㄅㄧㄥˋ沿ㄧㄢˊㄌㄧㄤˇㄅㄧㄢㄌㄧㄝˋㄎㄞㄌㄧㄝˋㄎㄞㄏㄡˋㄍㄨㄛˇㄆㄧˊㄔㄥˊㄉㄨㄟˋㄔㄥˋ˙ㄉㄜㄌㄧㄤˇㄆㄧㄢˋㄉㄡˋㄌㄟˋㄓˊㄨˋ˙ㄉㄜㄍㄨㄛˇㄕˊㄉㄚˋㄉㄡㄖㄨˊㄘˇㄖㄨˊ:「ㄉㄡˋㄐㄧㄚˊ」、「ㄗㄠˋㄐㄧㄚˊ」、「ㄩˊㄐㄧ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á
解釋:
  1. 一種植物果實的類型。由單心皮的雌蕊發育而成。成熟時,果皮乾燥並沿兩邊裂開;開裂後,果皮成對稱的兩片。豆類植物的果實,大都如此。
    【例】豆莢、皂莢、榆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á
解釋:
[名]
1.「莢果」之俗稱,參見「莢果」條。如:「豆莢」、「皂莢」。
2.榆科榆樹之乾燥「翅果」和十字花科之「角果」,古時亦混稱「莢」。唐.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情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宋.范成大〈初夏〉詩二首之一:「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飛來。」也稱為「莢果」。
3.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莢成僖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ng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豆類植物的果實。
  2. [[量] ] 計算香蕉或豆莢類植物果實的單位。
  3. 莢(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植物果實類型之一。由一個心皮生成的單子房發育而成,果皮成熟時乾燥,扁而長,沿兩邊裂開;開裂後,果皮成對稱的兩片。豆類植物的果實,大都如此。如:「豆莢」、「皂莢」、「榆莢」。《說文解字.艸部》:「莢,草實。」晉.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嘉禾重穎,蓂莢載芬。」唐.韓偓〈春盡日〉詩:「柳腰入戶風斜倚,榆莢堆牆水半淹。」宋.范成大〈初夏〉詩二首之一:「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飛來。」。

2. 若豆莢之樣。如:「莢錢」,為漢高祖時所鑄,質輕,形如榆莢,故稱之。《史記.卷三○.平準書》:「至孝文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

3. 小的。南朝梁.王筠〈詠蠟燭〉詩:「莢明不足貴,燋燼豈為疑。」

4.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莢成僖子。《正字通.艸部》:「莘,姓,〈藝文志〉有《莢氏春秋》。」

注音: ㄐㄧ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