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薪資競爭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ge Competition Model
作者: 陳麗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薪資競爭模式指在早期的人力市場理論中,視人力為同質的,但隨著理論發展,同質性不再是必要的假設,人力需求可以用一群市場組合解釋,每一個市場由決定勞工特性的特殊生產力需求曲線表示,其中最重要的特性為教育與訓練。假設個人會比較取得相關特性的成本與預期收益,進而決定其投資數量,這些決策總加起來即形成人力資本供給。如果在某一薪資率下,勞工特性生產力需求超過供給,薪資率將上升,供給隨之增加,需求隨之下降;反之,如果供給大於需求,薪資將下降,就業隨之增加。因此人力市場就能夠不斷地吸收其更高教育水準的勞工,這種人力市場運作就稱為薪資競爭模式。其次,薪資競爭模式也反對以往視教育為浪費的觀念,主張義務教育需求是與教育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及收益相關。學生感覺到放棄的收益是私人教育成本的重要部分,他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更多教育前會小心評估未來可能的收益;布勞格(M. Blaug)則指出,上述的主張可以得到兩個假設:(1)總入學數可以用私人成本和未來預期利益預測;(2)特定領域之入學情況亦可以被預測。但是布勞格也承認要證實這些假設的一些努力並不是很成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薪資競爭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