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藤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ㄇㄢˋㄕㄥㄊㄥˊㄅㄣˇㄏㄨㄛˋㄇㄨˋㄅㄣˇㄓˊㄨˋㄐㄧㄥㄒㄧˋㄔㄤˊㄧㄡˇㄐㄧㄝˊㄍㄨㄤㄏㄨㄚˊㄧㄝˋㄨㄟˊㄩˇㄓㄨㄤˋㄈㄨˋㄧㄝˋㄒㄧㄢˋㄒㄧㄥˊㄏㄨㄛˋㄆㄧㄓㄣㄒㄧㄥˊㄐㄩˋㄆㄢㄩㄢˊㄊㄜˋㄒㄧㄥˋㄖㄨˊㄗˇㄊㄥˊㄅㄞˊㄊㄥˊㄉㄥˇㄅㄞˊㄊㄥˊ˙ㄉㄜㄒㄧˋㄐㄧㄥㄎㄜˇㄅㄧㄢㄓˋㄐㄧㄚㄐㄩˋㄖㄨˊ:「ㄊㄥˊㄊㄧㄠˊ」、「ㄊㄥˊㄧˇ」。
  2. ㄇㄢˋㄕㄥㄓˊㄨˋ˙ㄉㄜㄐㄧㄥㄏㄨㄛˋㄐㄩㄢˇㄒㄩㄖㄨˊ:「ㄆㄨˊㄊㄠˊㄊㄥˊ」、「西ㄒㄧㄍㄨㄚㄊㄥˊ」、「ㄍㄨㄚㄊ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藤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éng
解釋:
  1. 植物名。棕櫚科黃藤屬,藤本。莖細長有節,光滑。羽狀複葉,先端尖銳,細鋸齒緣,叢生枝梢。總葉柄裡側具逆刺,藉以攀緣上升。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開黃綠色花,具異臭。結黃色橢圓形果實。莖經煙燻加工後,為藤工原料,可編製各種家具。
  2. 蔓生植物的莖或卷鬚。
    【例】葡萄藤、南瓜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éng
解釋:
[名]
1.植物名。棕櫚科黃藤屬,「白藤」、「黃藤」之俗稱,參見「白藤」條。
2.蔓生植物的卷鬚或莖。如:「葡萄藤」、「南瓜藤」。
3.姓。如明代有藤文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î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棕櫚科植物。莖長而有韌性,加工後可製成各種家具。
  2. [[名] ] 蔓生植物卷曲的莖。
音讀: t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植物名。棕櫚科黃藤屬,藤本。莖細長有節,光滑。葉為羽狀複葉,叢生枝梢,線形或披針形,先端尖銳,細鋸齒緣。總葉柄上部特別延長而不生小葉,裡側具逆刺藉以攀緣上升。葉鞘滿被銳刺。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開黃綠色花,具異臭。果實橢圓形,熟時黃色。莖加工煙燻,為藤工原料,可編製各種傢俱。唐.崔顥〈遊天竺寺〉詩:「青翠滿寒山,藤蘿覆冬沼。」《紅樓夢》第一七回:「賈珍道:『從山上盤道亦可以進去。』說畢,在前導引,大家攀藤撫樹過去。」

2. 以藤編製成的物品。如:「藤條」、「藤紙」。唐.杜甫〈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露裛思藤架,煙霏想桂叢。」《宋史.卷四九六.蠻夷列傳四.西南諸夷》:「至生南界斗滿村遇夷賊二千餘人,擊之,殺傷五百人,奪梭槍藤牌。」《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太守也換了葛巾野服,拄著天台藤杖,出來陪坐。」

3. 蔓生植物之卷鬚或莖。如:「葡萄藤」、「南瓜藤」。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八.草部.栝樓》:「三四月生苗引藤蔓,葉如甜瓜葉。」

4. 蔓生植物之總名。《玉篇.艸部》:「藤,艸木蔓生者總名。」

5. 縣名,在中國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八.廣西三.梧州府》:「藤縣,漢猛陵縣地。」

6. 姓。如明代有藤文澤。《字彙.艸部》:「藤,姓。」

注音: ㄊ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藤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