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氏明溪蟹 - 教育百科
拉 | |
氏 | |
明 | |
溪 | |
蟹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拉氏明溪蟹Candidiopotamon rathbunae中文俗名為「屎蟹」、「赤蟹」,頭胸甲寬約3~5公分,呈略扁的方形,大個體呈橘紅色或紅棕色,小個體略呈暗綠色,頭胸甲的前緣有齒狀突起,體型變異極大,依臺灣各地區而不同,主要特徵是螯足指節的尖端成紅色。本種棲息自海拔2000公尺高的山澗至出海口,清澈的溪流邊枯葉或石頭底下的泥質洞穴中,性情兇猛、活動力強,夜行性,在人為干擾少的區域有白天活動的情形,為雜食性,會捕食水中的藻類、水生昆蟲、魚、蝦與陸生昆蟲、蚯蚓、蛙類及螃蟹等,母蟹於夏末秋初抱卵,抱卵期約一個半月,幼蟹待在母蟹腹部兩週待殼硬化後才離開獨立生活。 拉氏明溪蟹是臺灣第一個被命名的特有種淡水蟹類,為臺灣分布最廣的螃蟹,科博館於臺灣西半部的北部、中部,與南部臺南、高雄及屏東,東南部阿塱伊古道等地均有本種採集記錄。 |
|
知識 1: 雜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拉氏明溪蟹 |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明溪蟹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溪蟹科 |
拉丁種小名: | rathbunae |
中文綱名: | 軟甲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分布海拔高度: | 海拔1000~2000公尺 |
拉丁科名: | Potamidae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節肢動物類 |
拉丁屬名: | Candidiopotamon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臺灣 |
台灣分布地點: | 臺灣西半部的北部、中部 |
中文目名: | 十足目 |
拉丁目名: | Decapoda |
拉丁綱名: | Malacostrac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拉氏明溪蟹 |
英文名: | Candidiopotamon rathbunae |
描述: 拉氏清溪蟹體長約4~5 公分。整體成紅棕色或棕色,而小型個體則稍帶暗綠色。頭胸甲稍扁,略呈方形,前額稜線明顯且具顆粒狀凸起。額區有明顯的顆粒狀突起。眼區有細小顆粒狀突起。眼窩上、下緣稜線明顯隆起並有顆粒狀突起。頸溝大而可見,H 區明顯。一般來說左右螯對稱,但通常左螯稍大,指節尖端為橙紅色至鮮紅色,各節有粗糙的顆粒狀突起,動指及不動指末端尖銳並向內彎,且內緣有成排的小齒,各步足亦粗糙。 |
|
分布: |
|
作者: | 邱郁文, 黃彥銘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