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現實主義 - 教育百科
ˋ
ˊ
ˇ
ˋ
  • 漢語拼音 xiàn shí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n shí zhǔ yì
解釋:
哲學上指以實際的事實及狀況為基礎,而據以立說行事,並反映現實生活本質的主義。與理想主義相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現實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rismo
作者: 謝庭菊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義大利文,相等於西歐地區所使用的專有名詞「Realism」,它起源自德國,在司徒加特(Stuttgart)的部份地區及曼漢(Mannheim)兩地劇場,將這種思潮當成從形式主義及浪漫主義中所得到的東西。這個意識形態不知不覺的進入每種藝術類型中;包括繪畫、雕塑到舞蹈及音樂等領域。持續地從1850至1900年,約有半個世紀長。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在他的劇作中呈現這種創作風格;在英國有蕭伯納(G. B. Shaw, 1755-1831)、蘇聯則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1863-1938);以及整個世代在好萊塢的製片工業。他們幾乎全都認為沒有比模仿生活還更栩栩如生的 ── 就像石膏像不是真的肖像的道理一樣。這個名詞也激發起蘇俄「社會主義者的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術語 ── 從費瑞司特查金(Verestchagin)的繪畫作品到梅爾侯德(Meyerhold)所呈現的劇場藝術。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實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