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南聯大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伍振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西南聯大的全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係抗戰期間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合組而成。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三校一起南遷,先在湖南長沙合辦臨時大學。次年四月,繼遷雲南昆明,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有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個學院。西南聯大成立後,其行政由三校原負責人蔣夢麟、梅貽琦與張伯苓三人組成校務委員會,輪流擔主任委員,對外代表學校;其後蔣、張二氏先後至重慶出任政府要職,故後期校務的實際負責人為梅氏。
  戰時物質條件不佳,不但校舍、設備、圖書儀器普遍缺乏,師生生活亦極清苦。然而,由於師資陣容堅強,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所以儘管在躲空襲、逃警報聲中,仍然弦歌不綴,為社會國家造就不少人材;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楊政寧與李政道,便是那時西南聯大的學生。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可說是空前的光榮紀錄。
  抗戰勝利後,三校又遷回北平與天津,各自分別獨立辦理;戰後南開大學亦改為國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南聯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