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親子衝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ent-Child Conflict
作者: 李琪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親子關係是家庭倫理的重要環節,若兩代價值觀或態度格格不入,常易導致兩代間的隔閡,即所謂的「世代差距」或「代差」「代溝」(generation gap),指親子兩代在社會與文化急遽發展與轉變中,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差距現象。
  關於產生親子衝突的原因,依據李夫(G.K. Leigh)與皮特森(G.W. Peterson)於一九八六年合著的[家庭中的青少年](Adolescents in Families)一書中提出了三種理論觀點,從心理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1.就心理學角度言:若就心理分析論創始者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提出人格發展的五個階段加以分析發現,其中所謂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皆易導致親子間的衝突。再如新心理分析學派的艾利克森(E. Erikson,1902~1979)所提出的「危機」論,更凸顯了人生過程中親子間可能產生衝突的因子。
  2.就社會學角度言: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容易形成親子兩代間所處的時空情境有異,因而價值觀也隨之不同,故易引發衝突。此外,社會學中強調的「次級文化」也易使親子分屬不同的次團體,因而導致衝突。
  3.就人類學角度言:有許多人類學者的研究發現,親子之間的衝突往往是因人類文化因素造成的,也就是代與代之間產生了斷裂的現象,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承傳常是驟然的轉移,故易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排斥或反抗的心理。
  總之,無論親子衝突的成因是什麼,重要的是能消弭這種親子衝突,而此則必須靠兩代的自我反省、檢討與溝通,並且秉持著理智、容忍、信任、體諒、公平等原則融洽相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親子衝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