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觀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alth Observation
作者: 賴香如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健康觀察是指藉由感覺器官來觀察個體身心健康狀況的一種活動。健康觀察起源於十九世紀中期歐洲所推行的醫務視導工作(medical inspection);傳入美國後,因學校內傳染病流行,促使校醫制度的萌芽和醫務視導工作的積極推展。當時的醫務、視導工作是由校醫負責執行,後來改由校護擔任,直到一九二四年後,才倡導由教師站在健康觀察的第一線。提倡者主張因為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較多,時間較長,對學生的平時言行和健康狀態最為了解,並且又可以班級同齡層的學生做為比較的基礎,容易察覺學生的異常現象,因此教師為學生健康狀況的最佳觀察人員。
  健康觀察應隨時隨地進行,晨間檢查即為健康觀察的一種。健康觀察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與健康情形,並促使健康教育生活化,養成學生良好的健康習慣。健康觀察的範圍包括下列五方面:
  1.一般身體外表情況:如臉色是否正常?有無疲憊、精神不振的情形?有無外傷、咳嗽、嘔吐或腹瀉?
  2.體態姿勢方面:如是否彎腰駝背?是否雙肩不平?是否有其他不良姿勢?
  3.身體各部分:包括皮膚、口腔、眼睛、耳朵和鼻子等部位是否有任何異常狀況?
  4.行為方面:如是否害羞?畏懼?反抗心強?
  5.健康習慣方面:如手部是否清潔?衛生用品的利用是否恰當?
  紐曼(Creswell Newman)於所著的一九九三年版〔學校衛生實務〕(School Health Practice)一書中針對學生健康觀察提出七項身心健康指標,作為教師於學期初察知每名學生健康狀態之指南。這七項指標是:適當的活動力、良好的飲食習慣、生長發育健全、情感表現具理性、具有自尊與自信、人際關係良好方行為符合學校的規定與期待。
  實施健康觀察後,若發現有健康問題,應針對這些問題的性質作必要的輔導或協助轉診,並對處理情形加以詳實的記錄,才能達到健康觀察的最終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