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歌詠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ng School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歌詠學校為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之一,主要教學內容為教會音樂與〔聖經〕。歌詠學校的建立約在西元四世紀時,由教皇塞爾維斯特(Pope Sylvester, 314~336)在其大教堂(cathedral)內首先成立,旨在為羅馬城內的教堂培養歌手及能閱讀〔聖經〕者。五二七年時,托列多(Toledo)宗教會議(council)中,對於此類歌詠學校予以認可。
  教皇大格里高里(Gregory the Great, 540~604)對於對於歌詠學校(Schola Cantorum)制度的建立,功不可沒;他確立了歌詠學校的標準,在學校中學習者一方面接受歌唱方面的訓練,另方面則接受拉丁文及閱讀方面的訓練,以使學習者在受教後有能力參加教會的禮拜儀式。經過大格里高里對於歌詠學校的改革後,歌詠學校確定成為與教堂有關的教育機構,並且為日後歌詠學校進一步成為基礎教育學校提供發展的基礎。
  八世紀末,經過奧爾良(Orleans)主教提奧多夫(Theodulf)及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對於普及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的提倡後,幾乎所有的大教堂及教士聯合教堂(collegiate churches)中都有歌詠學校及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的設立,而且歌詠學校不再只是訓練教堂唱詩班團員的專業學校,而成為提供初等教育的學校。與文法學校不同的是,歌詠學校大多存在於許多較貧窮地區的教堂內;在這些教堂中,有時教師是由神職人員本身擔任,提供了更多的大眾教育(popular education)。此外在校務的處理方面,由於八世紀時的主教常隨著工作而更換任所,因此學校的教學事務逐漸轉至教堂裡常設的委員會手中,例如歌詠學校的事務即交由詩班長(cantor)來處理,而文法學校則交由校長(schoolmaster)來處理。
  在俗稱「黑暗時代」(Dark Ages)的中世紀歐州,歌詠學校與其他教會學校擔負起教育一般人民的任務,雖然它們在高等教育方面並不及大學(universities)重要,但這些教會學校,尤其是歌詠學校,在一些較貧瘠的地區中卻提供了該地區人民最基本的讀、寫、算的技能,其影響力也延續了好幾個世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歌詠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