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ū y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需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ū yào |
解釋:
1.必定要有、應該要有。如:「你無法完全了解他到底需要什麼東西。」「出門在外,最需要朋友的幫忙。」 2.對事物的欲望或需求。如:「當我們飢渴時需要溫飽,孤獨、寂寞時需要關懷。」 3.經濟學上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市場,依一定價格而獲得滿足的商品量。對商品不僅能購買,而且願意購買。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需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Wants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需要是一個人自己覺得某種不圓滿的狀態而想要得到,如認為所要追求的對象缺乏或不足。 在哲學或心理學中,需要和「欲望」(desire)、「動機」(motivation)、「驅力」(drive)等概念往往通用。「需要」概念包括:需要的基本性質,需要對行動的影響和需要的種類。 十八、九世紀的西方哲學家傾向於認定需要是個體所能察覺到的意識內容,是在追求某種圓滿狀態或其所缺乏的對象時所察覺到的衝動或感覺。但還有潛伏需要(Latent Wants),並不為自己所察覺,只有在情境特殊時才會表現出來;為解釋潛伏需要的存在,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需要是一種待機而發的心理傾向(disposition)。因為需要的基本性質不同,學者對需要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也有頗多的說法。 需要的種類,可分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生理的需要如求食或求飲等本能的需要;心理的需要如求富、求名、求權力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如要求別人認可或尊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需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動、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需要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需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