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視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horizons
作者: 葉乃靜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視域理論是Diane Sonnenwald於2001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當個人決定尋找資訊時,存在著資訊視域,決定個人如何尋找資源。資訊視域包括數種資訊資源,這些資源如同一個網絡,網絡中可能有同事、主題專家、參考館員、資訊掮客、廣播媒體、圖書、網頁、資訊檢索系統、實驗或個人的觀察等。資訊視域理論主張,人們的資訊搜尋行為鑲嵌於情境和狀況脈絡中。因此,資訊視域理論描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情境因素、個體的資訊搜尋能力、使用習慣、資料收集與分析、資訊資源的角色定位、使用行為過程,以及資訊視域的限制與可能搜尋資訊的行為。在資訊視域中的每一項資訊資源可能彼此推薦以滿足個人的資訊需求。資訊視域理論包含五個基本命題:(1)個體、社會網絡、狀況、情境形塑了人類資訊行為,也被人類資訊行為所形塑;(2)在特定情境及狀況下的個體或系統可能會察覺、反思、評估自我及他人與周遭環境的改變。資訊行為在數次反思與評估活動(特別是對知識缺乏的反思與評估)之中建構而成;(3)在情境與狀況內存在一個個體可以採取行動的資訊視域;(4)人類的資訊行為理論上可被視為是個人與資訊資源間的協同合作;(5)因為資訊視域是由各種資訊資源所組成,各自擁有部分的知識,因此可以將資訊視域概念化為密集居住空間。在密集解決方案居住空間中,假定有許多解決方案,而資訊搜尋問題由決定其中最有效率的路徑展開,因此資訊視域可以視為一個佈滿解決方案的空間。Sonnenwald, D.H. (2005). Information horizons. In K.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 researcher's guide (pp. 191-197). London: Taylor Graham.
參考資料:
Sonnenwald, D.H. (2005). Information horizons. In K.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 researcher's guide (pp. 191-197). London: Taylor Graham.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視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