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君子為通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白虎通義‧號篇〕云:「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可知「君」就是「群」,也就是領導眾人的意思;「子」是男子之通稱。故「君子」就是對有德行之人的通稱。
  〔白虎通義〕引〔孝經‧廣至德章〕所云:「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教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其意指執掌國事之君子,教民行孝並不需要親自到其家中,也不用日日見面去教,而是要使天下為人子的都知孝親之道。為人子者苟能如此,則全天下為人父者,皆可受到尊敬了。君子必有德始能教人以孝,故君子為有德者的通稱。
  自古凡有德者皆可稱為君子,而不論其身分、地位。〔詩經‧大雅‧洞酌〕載召康公勸戒成王的話:「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此處君子指周成王,亦即指天子。又〔論語‧公冶長〕載孔子之語,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此處之君子指子賤,亦即指平民。總之,有德業者不論天子或庶人,皆可通稱為君子。庶人在爵位上無法與天子並列,惟有修德成為有德者,則可與天子通稱為君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為通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