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重要事件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itical Events Model, CEM
作者: 楊國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重要事件模式是那德勒(L. Nadler)所提出的課程設計模式,將學程設計的邏輯步驟視為重要事件,因此設計者在計畫訓練學程時,必須保證所有重要事件都出現。這些重要事件總共包含八個事件,在設計訓練學程時均應出現,而且每個重要事件必須進行評鑑,以獲得回饋。此八個事件包括:(1)確認組織需求;(2)指明工作表現;(3)確認學習需求;(4)確定目標;(5)建立科目;(6)選擇教學策略;(7)取得教學資源;(8)實施訓練。
  那德勒的重要事件模式,是由組織的需求出發,指明理想的工作表現,再經由學習需求的確認以建立目標、課程及選擇教學資源與策略,再實施訓練,同時每個事件都必須經過評鑑與修正的步驟。
  那德勒是在一九八二年出版〔設計訓練學程〕(Designing Training Programme)一書中,提出重要事件模式。所以重要事件模式是為訓練而設計的,由特定的組織需求開始,然後根據這些需求進行訓練的設計,藉以提升受雇者的效能,進而滿足組織的需求。不過,那德勒也認為重要事件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模式,可隨學程的內、外變項的變動而改變。因此,此模式經過修正亦可用在個人或組織的職業教育與發展上,而非僅侷限於訓練。
  綜合言之,此模式不僅指出學程設計的必要步驟,也兼顧組織需求與個人學習需求、注重教學資源的取得、強調評鑑與回饋的過程,同時又是一種開放性的模式,可加以廣泛應用的參考。不過,有待克服的難題是,個人需求是比較個人表現與理想工作表現之間的差距,但個人表現的資料比較敏感,有時不易取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重要事件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