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個人需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ividual Demand
作者: 陳麗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對教育的需求總加起來即形成社會需求,面廣義的個人需求也可以說就是社會需求。就教育選擇而言,個人的決策可以視為其對某一教育的偏好與期望之間的妥協,而個人的偏好與期望則會受直接和間接因素所影響。布勞(P.M. Blau)等人在一九五六年所發展之職業選擇觀念性架構,亦可應用於教育選擇決策。根據該架構,個人所擁有的資訊在其從事選擇決策時,扮演關鍵性的限制因子角色,其中直接因素包括技術條件、社會角色特徵(如性別角色預期)及個人對預期報酬的評價等。研究人員通常還會進一步去追溯間接因素,如個人的社會、心理和生理態度。而根據實證研究顯示,在學生進行選擇決策之前詢問其動機,大部分都表示是期望其職業及事業生涯會有所改善,而且男性動機較女性為強,而當詢問其為何要停止受教育時,男性大都表示是因為教育失敗,女性則是以為其職業不需要受更高的教育。除了個人的偏好和期望以外,個人在進行教育選擇決策時,還會受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左右,例如教育地點、競爭者的選擇、入學資格及學校甄選程序等。就某方面而言,這些限制會影響個人的期望,同時也會被社會或個人需求所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人需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