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炙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動] 1.燒烤、燒灼。如:「炙手可熱」。《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2.受薰染、陶冶。《孟子.盡心下》:「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名] 烤熟的肉食。《史記.卷八六.刺客傳.專諸傳》:「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烤肉。《說文解字.火部》:「炙,炮肉也。」《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戰國策.魏策二》:「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樂府詩集.卷三七.相和歌辭一二.古辭.西門行》:「飲醇酒,炙肥羊。」 2. 烤熟之肉食。《禮記.曲禮上》:「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專諸》:「酒既酣,公子光佯為足疾,入於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漢.揚雄〈解嘲〉:「司馬長卿竊貲於卓氏,東方朔割炙於細君。」 3. 燒烤、燒灼。《齊民要術.卷五.漆》:「世人見漆器暫在日中,恐其炙壞,合著陰潤之地,雖欲愛慎,朽敗更速矣。」唐.崔顥〈霍將軍〉詩:「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公主笑道:『好好牡丹,不去澆灌,卻用火炙,豈非六味丸用的炙丹皮麼?』」 4. 薰染、陶冶。《孟子.盡心下》:「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
|
注音: | ㄓ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炙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