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鰭飛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nicolor Flyingfish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ypselurus (Ptenichthys) unicolor (Valenciennes, 1846)
形態:
體延長,略側扁,吻短,小於眼徑,下腭微突;頭長小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胸鰭甚長,具14~16軟條,第一鰭條不分枝,第三、四鰭條最長,其末端達背鰭後部基底;腹鰭亦長,大於頭長,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間之中點,具6軟條,末端達臀鰭後部基底;背鰭與臀鰭對在於體之後方,背鰭不高大,具12~14軟條,臀鰭具10~11軟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五至七鰭條基底之下方,臀鰭鰭條較背鰭少l~3條;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側線低位,近腹緣;體被易脫落大圓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有鱗8列,背鰭前正中線上有鱗31~34枚;口蓋骨無齒;脊椎骨44~47枚。幼魚無高背鰭,具有1對發達之腭鬚,鬚長不超過體長。體背及頭上部藍黑色,體側下半部及腹部銀白色;尾鰭一致暗色,其餘各鰭透明無色;生鮮時頭之下半部銀白色。體長達30公分。
分布:
太平洋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出現水溫在23.5~29℃間。
生態習性:
棲息於近海表層之擬外洋性種類,亦為「四翅型飛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於春季之產卵季節會游向岸邊有流藻或漂流物之下方產卵,卵為沉性,具纏絡絲。其幼魚具1對長腭鬚,以為漂浮及索餌器官。
利用:
本種在台灣東部為主要飛魚之一,以流刺網及追逐網可捕獲,為食用魚,或作為鮪延繩釣之餌料魚。以活魚作餌效果尤佳。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
飛魚科或文鰩科(Family Exocoetidae),Flying Fishes
上科:
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鰭飛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