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冠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大冠鷲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棲息於海拔300~1200公尺山區的闊葉森林,以捕獵蛇類為主食,所以亦有「蛇鷹」之稱,此外牠也捕食小鳥、蜥蜴、鼠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3~6月,每窩產蛋1~2枚,其顏色為淡乳黃色,有淡赤褐色和灰色污斑散在。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大冠鷲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鷹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cheela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Spilorni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中文目名: 隼形目
拉丁目名: FALCONIFORMES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冠鷲
英文名: Spilornis cheela hoya
描述:
體長65至74cm。全身以深褐色為主,頭頂至後枕具黑白相間的冠羽。眼黃色,眼先及蠟膜鮮黃色。背面深褐色,僅小覆羽有白色細圓斑。尾羽褐色,有一白色橫帶。腹面棕褐色,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細圓斑。幼鳥有淡色與深色兩種色型,淡色型幼鳥頭部色淺,具寬黑的眼後線或整個臉頰為黑色。腹面為淡米黃色,胸部有深色縱紋。尾羽有黑白相間的橫帶各2至3道。深色型幼鳥似成鳥,但尾羽可同成鳥或同淡色型幼鳥。由初齡至成熟間有多種羽色變化。喙鉛灰色,腳黃色。本種羽色雌雄鳥同型,在外觀上無法分辨其性別。蘇三華等(2008)利用改善過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得以有效鑑別本種的性別,該方法將可作為鑑定其它雌雄同型鳥類的參考。
分布:
分布於整個東洋界,西自印度,向東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中國華南、臺灣、海南島、琉球群島南部、菲律賓。臺灣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與丘陵,尤以低海拔山區為主。離島僅於龜山島有紀錄。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