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綠背龜鮻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綠背龜鮻
英文名: Chelon subviridis
描述: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和一列絨毛狀唇齒,上唇有多列細唇齒。 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1.2-1.9;前眼眶骨窄小,前緣有缺刻,其大小佔唇和眼之間的3/4空間。口小,亞腹位;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末端遠於口角後緣;牙細弱或絨毛狀。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9-11條;側線鱗28-32。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40-68。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發育不良或缺如;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10;尾鰭分叉或凹入。幽門垂數4-6條。新鮮標本的體背暗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尾鰭邊緣為黑色,胸鰭基部為灰白色且有少數黑色素。有一淡金色環,繞著眼球虹膜。以前所記載之粗鱗鮻(Liza dussumier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Nakabo, 2002)。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