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唇海緋鯉 - 教育百科
粗 | |
唇 | |
海 | |
緋 | |
鯉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粗唇海緋鯉 |
英文名: | Parupeneus crassilabris |
描述: 胸鰭軟條15-16(極少15);鰓耙7-10+27-31(總數35-40);標準長為體高的2.65-3.1倍(體高隨著魚齡而遞增);標準長為頭長之2.8-3.15倍;頭長為吻長之1.75-1.95倍;觸鬚短,頭長為觸鬚長之1.45-1.75倍;頭長為最長背棘長之1.4-1.6倍;最後背鰭軟條長為倒數第二背鰭軟條長之1.2-1.5倍;頭長為胸鰭長之1.25-1.45倍;頭長為腹鰭長之1.2-1.4倍。體白色,鱗緣黃色或灰黃色,後緣常擴展成顯眼的黃色斑點;軀幹的上三分之二區域具有兩個大型橢圓黑斑,其中第一橢圓黑點位於第一背鰭棘前之下部,第二橢圓黑點位於第二背鰭棘前半或過半的下部,並延伸到鰭基部;頭部眼後另具一個大黑斑,範圍涵蓋大部分眼眶,並且斜下擴散至嘴角上方;第二背鰭寬廣的外圍部分與臀鰭為藍底搭配鑲斜細深色邊之黃帶;尾鰭有灰藍與黃色條紋;虹彩內緣亮紅色。以前所記錄之三帶海緋鯉(Parupeneus trifasciatus)為印度洋種;島棲海緋鯉(Parupeneus insularis)為中西太平洋種;雙帶海緋鯉(Parupeneus bifasciatus)為同種異名。鑑別特徵為三帶海緋鯉:體側兩條黑色橫帶,分別位於各背鰭之正下方,向下延伸幾達腹側邊緣(有時於尾柄背側會有一條較不明顯的第三條深色橫帶) (分布範圍從阿曼、非洲東岸至安達曼海與印尼西南部);島棲海緋鯉:體側有兩條非常寬的暗棕到淺黑色橫帶,第一橫帶位於頭後,第二橫帶位於第二背鰭與臀鰭之間並且延伸至尾柄,眼眶處無黑斑(分布範圍從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吐瓦魯、庫克群島以及除了復活島之外的大洋洲島嶼)。(林沛立編寫 20130418)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東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東印度至斐濟、東加及加羅林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等。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