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契爾,若絲瑪麗 - 教育百科
卜 | |
契 | |
爾 | |
, | |
若 | |
絲 | |
瑪 | |
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utcher, Rosemary (1947-)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英國舞蹈家、編舞家、舞蹈教師。生於布里斯托(Bristol)。1965年進入以實驗前衛藝術著名的「達廷頓學院」(Dartington College),為該校第一位正式錄取的舞蹈學生,並於1969年畢業。她曾前往美國參與傑德森教堂(Judson Church)的舞蹈表演藝術活動,受到後現代舞蹈 ── 尤其是布朗(Trisha Brown)、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和卻爾茲(Lucind Childs)等人的影響。1976年她成立「若絲瑪麗.卜契爾舞團」。1985年獲得GLAA舞蹈獎。卜契爾的舞蹈常常與觀念藝術舞蹈結合,她突破傳統劇場的侷限,把空間環境的運用納入舞蹈創作的一部份,如海邊、山頂、畫廊和特殊的建築物,常常是她選擇演出的地點。她認為舞蹈動作和環境空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這些聯繫也同時會影響到觀眾的視覺感知。她常與建築學家、設計家、音樂家和觀念藝術家合作,在精心、嚴謹的設計和安排之下,把舞蹈的事件擴大為藝術呈現的整體事件中,並讓觀眾自己去體會這些事件的現象與內在結構形式的關連,所以她呈現給觀眾的不只是舞蹈,還包括藝術。因此,對習慣於傳統劇場的觀眾而言,十分具有挑戰性。若絲瑪麗除了編舞之外,她還致力於教學,任教的地方包括:「Dunfermline學院」、「達廷頓學院」和「Riverside舞蹈教室」、「Holborn表演藝術中心」,以及倫敦「拉邦中心」,並擔任倫敦教育單位的教師顧問。重要作品:《不均等的時間》(Uneven Time, 1974)、《著陸》(Landing, 1976)、《停頓和失落》(Pause and Loss, 1976)、《東北通道》(Passage North East, 1976)、《多重事件》(Multiple Event, 1976)、《空間之間》(Space Between, 1977)、《白色的場地》(White Field, 1977)、《空的信號》(Empty Signals, 1977)、《建議和行動》(Suggestion and Action, 1978)、《接住5,接住6》(Catch 5, Catch 6, 1978)、《形體的五面》(Five-sided Figure, 1980)、《六道痕跡》(Six Tracks, 1980)、《空間4》(Space 4, 1981)、《力場與空間》(Force Fields and Spaces, 1981)、《路線》(Traces, 1982)、《位置》(The Site, 1983)、《印記》(Imprints, 1983)、《月光石》(Night Mooning Stone)、《飛翔的線》(Flying Lines, 1985)、《一面體》(D1, 1989)、《哭喊過後》(After the Crying and the Shouting, 1989)、《二面體-三面體》(D2-D3, 1990)、《The Body as Site, 1993》。 |
|
參照: Stephanie Jordan《Striding out》1992、Judith Mackrell《Out of Line》1992.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卜契爾,若絲瑪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